“四下基層”何以聚民心(現場評論)
不管經濟社會如何發展,面對面交流、零距離服務所產生的心與心的共鳴,任何時候都無法被取代
白云舒卷,漫山青翠。走進福建省寧德市周寧縣七步鎮后洋村的黃振芳家庭林場,郁郁蔥蔥的樹木,鋪展成一幅生機勃勃的綠色畫卷。當年,習近平同志在寧德工作時,曾三次來這里進行調研,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,富有創見性地提出“森林是水庫、錢庫、糧庫”的科學論斷。這些年來,周寧縣逐綠前行,迎來發展嬗變。黃振芳的兒子黃傳融靠發展林下經濟致富,黃振芳的孫子黃宇斌也返鄉創業、一頭扎進林場,做起了直播帶貨。一片林,三代人,護生態,接力干,這一“點綠成金”的故事,映照著“四下基層”所蘊含的實踐偉力。
35年前,在寧德市霞浦縣,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帶領地、縣兩級領導,走進縣委黨校,在四張小桌拼成的一張長方形大桌前,與群眾展開了一場面對面的交流。也正是從那時開始,“四下基層”落地生根、薪火相傳,在山海之間寫下了一個個“弱鳥先飛”、滴水穿石的動人故事。
宣傳黨的路線、方針、政策下基層,一支支“理論宣講輕騎兵”上山下海,以鄉音傳黨音,讓黨音入民心;調查研究下基層,一批批干部走出機關,化“腳力”為“能力”,問需于民、問計于民;信訪接待下基層,一次次接訪活動在集市、廣場“擺攤設點”,為群眾解決急難愁盼問題;現場辦公下基層,一個個工作專班進駐企業,通過靠前服務、撬動產業發展……今天,在八閩大地上,“四下基層”催動廣大黨員、干部眼睛向下、腳步向下,既拓寬了發展路,也架起了連心橋。
35年來,“四下基層”不斷發揚光大,成為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抓手。福建省霞浦縣溪南鎮七星海域的今昔之變,正是黨員、干部運用“四下基層”工作方法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生動案例。幾年前,這片海域養殖方式粗放,漁排雜亂無章,海漂垃圾隨處可見。霞浦縣黨員、干部及時上島下村、入戶進排,以一次次海上調研、政策宣講、現場辦公,推動海上養殖綜合整治取得實效。如今,連片的新型塑膠漁排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鋪展,紅頂白墻的海上民居蔚為壯觀。環境變好了,設備升級了,但漁民生產生活在海上,辦事還是不方便。怎么辦?霞浦縣探索建立“海上社區”,組織黨員、干部下沉一線,服務群眾。如今的七星海上社區,黨群服務中心、志愿服務站、海上綜治中心等一應俱全,漁民不出漁排就能享受各種服務。實踐證明,站穩人民立場,堅持系統思維,把調查研究作為重要路徑,把破解難題作為關鍵導向,就能不斷增強基層治理的針對性、科學性、有效性。
當年,素有“老、少、邊、島、貧”之稱的閩東,山高路遠,群眾辦事、反映問題耗時費力。“四下基層”的誕生,正是為群眾著想。今天,為什么仍要提倡“四下基層”?不管經濟社會如何發展,面對面交流、零距離服務所產生的心與心的共鳴,任何時候都無法被取代;真摯為民的情懷、求真務實的作風、真抓實干的擔當,任何時候都不會過時。不斷創新“四下基層”的方式、深化“四下基層”的內涵,才能更好踐行黨的宗旨,不忘矢志為民的初心。
在七星海上社區采訪時,恰逢霞浦縣紀委監委開展“連心日”活動。落日余暉下,工作人員將收集到的意見建議整理歸檔,以便帶回岸上研究落實。“四下基層”下的是基層,抵達的是民心。傳承“四下基層”的優良作風,把解民憂、惠民生的事一件一件辦好,才能不負群眾沉甸甸的期待。
(作者為本報評論部編輯)
《 人民日報 》( 2023年12月13日 11 版)
Copyright © 1997-2023 by www.people.com.cn. all rights reserved